登封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封论坛 门户 查看主题

登封的乡愁

发布者: 登封窑 | 发布时间: 2022-12-13 18:48| 查看数: 823|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释延佛 口述
张林 撰文
清浅 播讲

01
一个生长孝道的地方


嵩山脚下的这个地方叫登封。

登封因公元696年武则天“登” 嵩山“封”中岳而得名。
这里是我的故乡,这里有我的乡愁。
嵩山海拔 1512 米,由太室山与少室山二山组合而成,共有 72 座峰,延绵 450 平方公里。嵩山东有泰山,西有华山,南有衡山,北有恒山,居五岳之中,得名“中岳”,意为居天地之中。嵩山又是佛家祖庭、道教圣地和功夫之源。《诗经》歌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唐代文学家崔融作《嵩山启母石碑铭》曰:“九州地险,五岳天中。蛟龙洞穴,日月仙宫。蓄泄云雾,震荡雷风。笙歌近接,钟鼓遥通。”
古老的登封浑身上下长满了故事,这些故事中,以充满传奇的孝道故事最为动人。
登封人认为,嵩山脚下是大禹的故乡。
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说的是五千年前的事儿。
在全世界的神话故事中,大洪水是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
在中国人的洪荒故事里,鲧是皇帝尧的大臣,也是大禹的父亲。他被封为崇伯,封地就在嵩山附近。鲧受命治理洪水,时间长达九年。为了救万民于水火之中,鲧甚至从天帝那里偷了一件名叫息壤的宝贝,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想把息壤撒向洪水,让水中长出陆地,解除洪水之灾。无情而自私的天帝发现宝贝被偷,大为震怒,派了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使鲧的治水失败了。鲧在这个传说中是个充满献身精神的伟大人物,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而更为传奇的是,鲧留下了一个能力超群的儿子大禹。
传说中,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天帝害怕有异变,就派祝融前去查看。祝融用锋利的吴刀剖开了鲧的尸体,只见被孵化了三年的大禹呱呱落地,见风即长,力大无穷。而鲧则化为黄龙,冲天而去。
大禹出生的地点在哪儿?
史载“禹生石纽”。
嵩山少室山下的马庄、尚庄、张庄、王庄、左庄,古称“一溜石纽屯儿”,当地群众将此音念转为“一溜水牛屯儿”。其中左庄原名祖家庄,音转为“左庄”,左庄古老的族谱中明确记载左庄原名祖家庄。“一溜石纽屯儿”有非常多的大禹文化遗迹,启母石就是一例。

启母石原名“启母室”,长在嵩山南麓的万岁峰下,是一块独立的几丈高的大石头,登封人认为,这块大石头是大禹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变成的,她在这里生下了禹的儿子启。
在传说中,大禹为了加快治水的进度,使尽了洪荒之力,他秘密地化身为黄熊拼命干活。为了不让妻子涂山氏知道详情,他与妻子约定,每当听到鼓声后才能前来送饭。有一天,大禹不小心碰落石块,石块击中鼓面,涂山氏听闻之后便来送饭。拐过山脚,当她抬头猛然看到一头大熊正在拱山时,顿时生出万般的羞愧和惊慌,提起饭篮就往家跑。大禹见状,返身去追,快到家门口时,气急交加的涂山氏猛然站定,变成了一块大石头。此时涂山氏已近分娩,绝望的大禹对着大石头高喊:“还我的儿子,还我的儿子。”话音刚落,巨石崩裂,他的儿子从石缝中跳了出来,大禹由此把儿子取名为“启”。涂山氏变成的那块石头就叫“启母石”。
大禹在传说中是一个孝子,他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不记私仇,拼命苦干,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终于将洪水引入四海,让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启母石的传说是对中国母系社会的一种记忆,一种怀念,也是远古时代孝敬之心的启蒙。
北宋文学家、宰相、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来到登封,看到启母石后感叹母亲的伟大:
神夫化黄熊,神母化白石。
婴儿剖还父,涕泣何暇恤。
尔来三千岁,往事谁复识。
惟有少姨存,相望居二室。
登封的地方长官颖考叔敦促郑庄公尽孝的故事也很有名。郑庄公出生时难产,差点要了他的母亲姜氏的命。姜氏因此厌恶他而喜欢小儿子叔段。郑庄公当上国君之后,他的母亲逼庄公把郑国最好的地方京邑给弟弟当封地。庄公无奈,只好答应。大臣劝阻说,蔓延的野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等等看吧。”
不久,叔段果然起兵夺权,武姜做其内应。郑庄公派军攻打叔段,叔段兵败逃亡到共国后自杀。对于母亲的行为,郑庄公非常生气,他把母亲放逐到几百里外的颍谷(今河南登封城西),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登封的地方长官颍考叔知道此事后,捉了几只猫头鹰献给庄公。颍考叔说:“这种鸟叫鸮,小的时候,它妈妈一口一口把它养大,大了之后,它就吃掉妈妈,是一种不孝之鸟,因此应该把它吃掉。”少顷,郑庄公命令赐烤羊肉给颍考叔。颍考叔拣好肉割下,放在一边说:“家有老母,您赐给我这么好的食物,我要带一些回去给老母亲吃。”
郑庄公听后凄然长叹说:“我也很思念母亲,但是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呀。”颍考叔见时机成熟,劝导他说:“母亲虽然不像母亲,但儿子能够不像儿子吗?”
按颍考叔的建议,郑庄公派人在登封城西的地下挖了一条隧道。隧道出水,代表黄泉,郑庄公和母亲在此相见,相拥而泣,和好如初。
千年一脉,登封的孝道像颍河的水一样,从远古流淌到今天。
02
在《马庄村志》里居住的祖先


据说,人类有一个最古老的问题至今没有答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我是谁,指的是现在;我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我到哪里去,问的是未来。
惟有知道来处,才能清楚归途。惟有知道过去,才能预知未来。
中国人拜祖祭祖的传统,既有求得祖先保佑的愿望,也有弄清自己究竟来自何方的努力。
祖先高高在上,从苍穹俯视我们,不知道祖先,我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而去,漂泊无依。知道了祖先,我们就像天上的风筝,无论飞得再高再远,身影总是落在祖先的心上。
在嵩山高大苍翠的身影下,“一溜石纽屯儿” 之一的马庄显得矮小而又宁静。但如果走近端详,就会从沉默的石碑上,废弃的磨盘上,深深的古井中,听到无数的故事。小到生老病死、娶亲嫁女,大到村与村械斗、与官府干仗,富人变成乞丐,穷人变身地主……每一个屋檐下都充满了变迁、动荡、激情、泪水与忧伤。
我出生在马庄一个尚姓人家的土炕上。马庄也因此成为我的故乡。
大禹已经远去,如今这里住着尚姓的三百余户人家,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我小时候,村里散落着十多棵百年古槐,有的在庙前,有的在街边,很高很粗,两个小孩都搂不住。村中祠堂边上,还有一棵歪脖子枣树、一棵身子很斜的皂角树,一棵亭亭如盖的老柿树,树身中空,新枝怒放,树皮上疙疙瘩瘩地长满了那些已被遗忘的年代,粗粝而富有神韵。
夏天,中午或傍晚喝汤的时候,每棵老树下都有三五个端着粗瓷碗的大人或孩子,边吃饭边议论些家长里短或是城里发生的大事。
树上有麻吉鸟(知了)在叫,喜鹊或乌鸦会把一坨鸟粪拉到人的脖梗上,引来一片笑骂。
这些老树是俺村与历史连接的一条纽带。它让你想起曾经在树下生活过的人,他们来过,笑过,哭过,有怨恨更有扶持和友爱……然后,他们消失了。像沙漠中的脚印,一旦有风掠过,就倏忽飘逝;又如太阳下的影子,云彩一来,影子就不见了。但是,在半梦半醒的时候,你会听到他们飘忽不定的脚步和似隐似现的话语。他们会站在你身后,温情地用目光抚摸你,安慰你,让你咬着牙度过一年又一年苦乐参半的日子。
我懂事的时候,村里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向上数三代,就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姓甚名谁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来自天然、来自血脉,来自亲情的孝道。父母慈,儿女孝,一直是马庄文化传统的主旋律。
俺家就讲究以孝传家。俺太爷爷生下儿子三人,长子尚名登,次子尚登科, 三子尚登魁。尚登魁就是俺爷爷。俺爷爷这三兄弟中,以大哥尚名登受苦最多,寿命最长,对家族的贡献最大。
说尚名登命大,是因为光绪皇帝登基的第三个年头(1877 年),登封遭遇大旱,尚氏家族 500 余口人,饿死、病死一半以上,马庄村中 6 岁以下的儿童仅活下来两个,其中一个就是俺的大爷爷尚明登。如果他那时被饿死,或是被饿疯的人们当成充饥的食物,尚家的这一支脉就断了,以后任何故事也都不会再发生。
尚名登躲过饥荒,又遭遇父亲亡故,由他侍奉老娘、带着两个弟弟谋生。他成为一个庄稼好手,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辛苦劳作,赎回了祖辈典当出去的良田数十亩,给两个弟弟娶了媳妇,兄弟三家十几口人在一个院里生活,一个锅里吃饭。

1925年,大旱成灾,村中的井水都干了。风水先生说,尚名登家宅基地下有水。54 岁的尚名登大度地说,人要是渴死了,要地有啥用?他让出了宅基地让村民打井,打出了甜水。大爷爷掬起一捧甜水,祭天祭祖,老泪纵横。村民感激,在井边立了一通石碑,上书碑文曰:“尚名登设地一区,合议掘井一空,全村合用,日后无论本村、外人与临井户无干,与众村无干,持有自作祸耳。功成告竣开于石上,以志不朽云。”
俺大爷爷有三个儿子,他的两个兄弟登科与登魁很年轻就过世了,各自留下一个独子——俺伯根治和俺爹根有。大爷爷把五个男孩拉扯成人,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等到俺伯根治和俺爹根有各自成家,尚名登主持俺爹他们五个兄弟开始分家。
当时有人提议,说是根治和根有都是大爷爷拉扯成人的,尚家的土地是靠着自己的血汗从别人手里收回来的,大爷爷应该把房屋土地分成五份,让俺家的五个男孩各得一份。但是,在分家的过程中,尚名登又一次证明了他的德行崇高,他说,根治和根有都是没爹的孩子,应该把家产一分为三,让根治、根有各得一份,自己的三个儿子共有一份。
大爷爷这么做,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兄弟。这事儿在村里传为美谈。
尚名登高寿,活到85岁。全家都对他非常孝敬。临终前一两年,老人瘫痪在床,脑子也糊涂了,可是儿女们仍然像多年前一样,晚上都聚到他屋里陪他说话,三个儿子轮流照顾,白天尝药喂饭,晚上端屎端尿。有一天,老人说,哎呀,我老想恁大姐呀。啥时候拉我去看看她中不中?其实,老人的大闺女就在他身边。儿子们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就把老人抬起来围着院子走上几圈,然后说道:爹,到俺姐家了。大闺女就喊,爹,恁来啦,赶紧喝口水歇歇。尚名登听了,心满意足地说,你们走咧怪快呀。
过上几天,老人又说想大儿子了,儿女们就把上面的程序再做一遍,哄老人开心。
说起上慈下孝,村里还有一桩奇事。尚氏的一个媳妇叫郜智孩,因为没有儿子,40岁上从族人那里过继了只有七个月的儿子尚学申。当时正闹大饥荒,缺吃少穿,更没有牛奶、奶粉一类的东西,婴儿饿得连哭的气力都没有。危急之中,大爱产生奇迹。郜智孩找了一些民间土办法催乳,每天把乳头塞到孩子嘴里叼着,祷告上天。结果,上天无私地将奶水恩赐给了郜智孩,让她抱养的儿子活了下来。郜智孩晚年患老年痴呆,哭笑无常,儿子尚学申和媳妇一直守在老人身边。尚学申说,老娘哎,我累得半死,你还笑咧。村里人说,那是因为恁娘一看见你就高兴。郜智孩患病9年,尚学申伺候9年,直到老娘活到84岁去世。
图片
马庄还有一种风俗:叫魂。家里老人或小孩病重昏迷不醒时,人们会认为这是他们把魂丢到山上了。于是,他们会拖一把扫帚,在扫帚上蒙一件病人的衣裳,然后跑到嵩山上大声喊叫病人的名字,“回来吧——回来吧”,把他的魂叫回来。如果病人在住院,他们手里的扫帚和衣裳会一直拖在病房里。医生和护士看了,不禁哑然失笑,不让他们进门。但是,对于另一种“叫魂”的办法,医生和护士却深受感动。尚三水的儿子得了骨髓炎,骨头里头发炎化脓,住院把钱花光了还没有好。尚三水立下字据,只要把儿子的病治好,欠医院多少钱都会还。儿子出院后,他反而在医院里一住四个月,扫地看门收拾垃圾,靠给医院打工还上了药费。尚三水用这种办法把儿子的魂叫了回来。
马庄人真正开始思考自己“贵姓何来”,是在1992年的清明节。
那一天,尚氏十二世孙尚振川落叶归根,回到马庄。尚振川是位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当过团政委和县委书记,后退休回到马庄。1992年清明节的时候,俺振川叔提出各家各户有钱出钱,有人出人,买点供品,一块去祭拜尚氏祠堂和祖坟,跟祖先说说话,让晚辈了解一些历史。
不料,同族的一个晚辈对上坟的事不以为然,他说,谁有钱谁上去,反正俺不去,俺的儿子们也不去。
尚振川听说这事后,气得七窍生烟。当天晚上,他通知十几位年长的族人到场院开会。他在马庄辈份大、说话在理,威信很高。他对那个人扬言不去拜祖的人说:“今天我想给你讲讲你的家史,讲讲恁爷爷的事儿。你听好了。恁奶死得早,恁爹4岁上就没有娘了,恁爷天天把恁爹背在身上,在屋里背,上地里也背。又洗衣又下地,又当爹又当娘。那年夏天,恁爷看瓜,带着恁爹住在瓜棚里。一天晚上,风雨大作,炸雷在瓜棚附近打出一个火球。恁爷一看不对劲,以为龙王要抓他和儿子。他赶紧独自离开瓜棚,想把雷公引走。他跪在地头朝天祷告:‘老天爷,我要做错了啥事,你把我抓走,千万别碰俺儿子。’结果他跪着淋了一夜雨,发高烧晕倒了。第二天,村里人发现他的时候,他都硬成一根棍了,好不容易才救过来。恁爷就是这样把恁爹养大的,这才有了你们后代的子孙兴旺。你说说,我们明天去给恁爷上坟应当不应当?”
俺振川哥的话音一落,那人的泪就下来了。他说:“叔,俺不对,明天俺全家都去给祖先上坟。”
那一次,全村300多口人都去祭祀尚氏祠堂和祖坟。振川叔指挥大家跪在祖坟前,给家族的先人三拜九叩,神情庄重,气氛肃穆。
从那以后,每年俺村都在清明节这天去拜祖,去祠堂上香。
俺村尚氏祖坟原先修在村东靠山的坡地上。1981年,马庄修水库,村人把祖坟迁移到了水库大坝一侧。移坟时,发现最早的尚氏先人的墓碑立于乾隆48年(1783年),距今有230多年。但是村中更早的历史已经无人知晓,这件事一直让我觉得遗憾,觉得对不起祖先。祖先把我们带到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我们却把他们忘记了,这是不孝呀。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根据老辈人口口相传的说法,马庄尚氏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后来,我读书时有意无意了解尚氏的来源,希望了解祖先的来历。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记载,尚氏望出京兆、清河、上党、汲郡。意思是尚氏古为望族,在唐朝之前,尚氏家族曾昌盛于今陕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长治、河南汲县一带。
尚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19位。人口约125.5万,在登封,尚姓约2000余人。尚姓的渊源大约有七:一是源于姒姓。夏朝部落崇尚黑色,于是有大臣取名尚黑,后代先祖名字为姓。二是源于姜姓,周朝姜太公的后裔。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被尊为太师尚父。后代以其名为氏。三是源于官位,春秋战国以后的多个朝代有官吏曰尚书、尚书令、尚书仆射等,后代以官职称谓为氏。四是源于鲜卑族,唐朝时期鲜卑宇文部,汉化后以官名为氏。五是源于吐蕃族,唐朝时期有吐蕃国部落首领汉化后改姓为氏。六是源于琉球族,出自明朝时期琉球国君主尚巴志,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七是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为:尚黑、尚父(姜尚)、尚可孤、尚延心。
我们的祖先由山西迁来,属于哪位始祖已不可考。幸运的是,马庄作为一个大村,识文断字的人不少,历史上有人进过太学,有秀人,有举人,有做官的,他们为马庄留下过少量的珍贵文字,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透过历史尘埃看到家族的血脉传承和先人们鲜活的面容。
特别是马庄尚氏第十二世尚旭九、十三世尚鼎三、十四世尚才仁,祖孙三代为马庄撰写村志,编写族谱,其志可嘉,其情可感。
马庄尚氏始祖为尚木,自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迁至登封城西尚庄,后迁入马庄,到1944年的五百余年间,尚氏在此繁衍了十二代。据说我们的六世祖尚悰和七世祖尚淑慎修过族谱,但没有流传下来。
新一轮的族谱修编开始于1932年,29岁的尚旭九开始为马庄尚氏修谱。尚旭九生于清朝末年,天资聪明,毕业于县立嵩阳学堂,当过民国时期的乡长,曾出资修缮村中的观音祠和七贤庙。他少年时就留意收集族人史料及故事,又写得一手漂亮的柳体楷书,历时两年,编出了族谱的初稿。可惜无钱刊印,只能存放于家中。1944年,日寇占领登封,族人纷纷逃难,族谱草稿丧失大半,残缺部分也难以辨认,多年心血,付之东流。1963年清明节那天,年愈古稀的尚旭九上坟祭祖,深感自己日薄西山,再不修谱,这一支尚氏血脉几成空白!他在缺吃少穿、无人相助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记忆,用一支羊毫笔把马庄尚氏的世系简单罗列出来,交给了儿子尚鼎三,再三嘱咐其一定要完成修谱修志的心愿。
尚鼎三是民国时期马庄唯一考入开封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完全胜任修谱之事。无奈尚鼎三因早年在国民政府里做过官吏,出身不好,文革之中饱受冲击,一直没能续修家谱。1988年,定居在江苏常熟的尚鼎三也到了70岁的年纪,痛感时日不多,这才动手修谱。然而,天不遂愿,尚鼎三患了癌症,住进了医院。为了抢时间,他让自己的堂弟友怀和侄子才标、才倍和才仁帮他收集资料,自己躺在病床上整理多年收集的资料,开始修谱。他在给侄儿尚才仁的信中说,如果再不赶上这一站,将成终生遗憾。两年后,族谱草稿告成。又两年,尚鼎三辞世。
这之后,尚鼎三的侄子尚才仁在整理族谱的基础上开始撰写《马庄村志》。尚才仁个头不高,上过中专,职业是乡村医生。他从医50余年,治病救人无数,还以一己之力在荒山上为生产队营造一个果园。尚才仁从小看爷爷和叔父整理族谱、村志,内心非常钦佩。他说,我认为孝有三种,一为孝身,奉养老人;二是孝心,让老人心中愉快;三是孝志,让老人进入族谱、村志,供后人纪念。有人说,写老祖宗的事儿弄啥?不顶吃不顶喝,给不了你房子也给不了你地。可是仔细一想,这房子这地就是老祖宗给的,连你的命也是老祖宗给的,你的脾气秉性、为人处事、学识教养都跟老祖宗有关系。心里有祖宗,你不敢干坏事,不敢败家业,不敢坏门风。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 姓氏是血缘关系的标志,我写家谱、村志,是写我们这个姓氏与家族的光荣与传统,是激励尚氏后人光耀祖先,发家致富,事业有成。
为了爷爷和叔父的嘱托,尚才仁于1995年开始遍访村中老人,查匾额和墓志铭,查各种史料,搜寻实物,整理笔记。写史修志是专业性很强的学问,尚才仁学历不高,阅历不广,但他工夫下得深,学问做得细,在贫寒的日子里,把故乡的河岳山川、历史沿革、宗族延续、风土人情、重大事件一一罗列。
遗憾的是,村志初稿刚完,尚未付梓,尚才仁就病倒了,是胃癌。
登封有句俗话:钱是胆,地是根,少钱无地难为人。治病与出书,都需要钱,尚才仁陷入困境之中。那些日子,他抱怨过天道不公,抱怨过世道冷漠,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放弃。放弃是人生的大敌,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办法。一个人的肉体可以被摧毁,但精神永远不能被打败。2008年,尚才仁做了手术,暴瘦30多斤,变成了一个干巴瘦老头,可是,他的书桌上方却高悬着一行字:竹不是花青且雅,兰虽是草秀而香。他重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抖擞精神,继续述往事、思来者,挥汗握冰,笔耕不辍,终于用20年时间,修订完成了《尚氏族谱》《马庄村志》。
尚才仁是我的家侄,我感动于他们一家三代接力为马庄写志的壮举,感动于祖先之灵的护佑和恩泽,感动于尚氏的血脉传承和子孙们的孝心,出资印刷出版了这两本书,让500岁的马庄穿过历史烟云,清晰地站在了世人面前。
这两部书作为登封的文化传承的史料,被县的有关部门收藏存档,而我们周边的村子受此影响,也开始修谱修志,彰显孝心,令人宽慰。
03
“三老”结盟与175位“十佳孝贤”

2014年3月5日,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冶贝子园),来自登封的三位老者与一批文化学者见面了。他们讨论的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如何把“孝文化”的弘扬推广到全球华人之中,推广到研究中华文化的“老外”当中,让孝文化产生国际影响力。

来自登封的三位老者千里迢迢,就是想听取学者们的论证报告。学者们认为,电子信息时代,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村庄,电信和网络能让信息瞬间飞越万里,如同从村东头到村西头一样便捷。在西方文明大举东进的今天,中国文化也有必要向西方流动,如同大海之水,水化为汽,汽化为云,云复化为水。在流动之中,西方会从孔子的孝文化中找到东方思维的规律,中国人也从西方宗教中找到所需的营养。《圣经》就说过:“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人快乐。”“咒骂父母的,他的灯必灭,变为漆黑的黑暗。”
中国的孝文化在被批判多年之后,需要重新定位、需要扬弃和传承,这些工作离不开文化的流动,而在海外华人和中国文化学者中,许多人对孝文化的理解更独到,更深刻,更具建设性。
“三老”听罢学者论证,当场拍板,把延续了十年的全国十佳孝贤评选活动升级为嵩山国际孝贤节。
“三老”是谁?为什么创办要国际孝贤节需要他们拍板?话还要从十年前说起。
其实,所谓“三老”,是三个老伙计,一个是当年83岁的塔沟武校的董事长刘宝山,一个是我——72岁的法王寺方丈释延佛,一个是71岁的中国文化书院嵩山孝道院的院长冯振德。
三个人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却有一点相同,都是当地出名的孝子。刘宝山从小由寡母带大,知恩图报,奉养老母到99岁。我和冯振德却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万般辛苦拉扯我们长大成材,却一天福也没享,就走了。冯振德早年当过代课老师,后来又当了多年的大队支书,再后来当了乡办企业的董事长,是一位能人。
日子越好,越怀念自己的母亲。2004年盛夏的一天,法王寺高大的银杏树下,几只雪白的鸽子躲在浓荫里小憩,我的徒弟恒君带着冯振德和当过县文化局长的郭振峰一起来到我的面前。泡上茶,恒君代表他们说明来意:当前社会上不孝敬老人,不尊重父母的事情时有发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从小在宠爱中长大,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凡事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这种人格上有缺陷的人多了,社会将出现了整体的焦虑、抑郁,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对家庭不好,对家族不好,对整个中国社会的生存发展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他们觉得应当搞一个弘扬孝道的活动,让年轻人从利己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中摆脱出来,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和师长。
我听了徒弟的话,对他们说,这些年,我一直在等一个机缘,看来今天等到了。我吩咐身边的小徒弟恒勤:“你带他们去地藏殿看看,那里藏着我的心愿,他们一看就明白了。”
恒勤问:“师父,你那心愿藏在地藏殿的什么地方,你说清楚,我们也好找一些。”
“你只管带他们去,一进大殿就看到了。”
法王寺的地藏殿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他受命发下大誓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要等度尽众生脱离苦难后,自己才升级成佛。在我看来,地藏菩萨主要是有一颗孝心,为救他娘,下到地狱里啥苦都吃,啥罪都受,最终感动了佛祖,成为四大菩萨之一。
但是小徒弟并不能领会我的意思,他还一脸迷惑地在猜我的心愿藏在哪里呢。
到底是冯振德见多识广,他在地藏殿看了一圈,对恒勤说,小师傅,不用找了,我们已经找到了。原来,地藏殿的壁画上画着二十四孝图呢。
能从壁画上看出我的心愿,这就算知己了。我们经过反复商定,决定由法王寺出资、出场地,举办一个全国性的颁奖活动:“全国十佳孝贤评奖活动”。
那年的中秋节,“全国十佳孝贤评奖活动”如期在法王寺举行。参加的人员除了我们评选的十佳孝贤,嘉宾和媒体记者外,还在闻讯而来的200多位香客和群众。我代表法王寺致了开幕词之后,十佳孝贤一一上台介绍自己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有位来自河北的孝贤江秋生在风雪之夜骑车去给重病的母亲请医生,不慎摔断了腿,他爬了三个多小时赶到县医院,叫来救护车,救了母亲。入院后,他与母亲住在一个病房,拄拐照顾母亲吃喝拉撒,导致活动过多,断骨发生错位、发炎,但他一直坚持到母亲病愈出院才二次做了接骨手术。
图片
江秋生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俺娘带我到嵩山的破庙里修行的往事。不同的是我不能行走,而娘却舍了命照顾我。想到娘为了我这个病残的儿子,一天福也没有享就撒手西去,不禁泪落双行。看看台下,听众们也都是泪眼婆娑。我想,眼泪是人间最珍贵的赠予,就凭这些感恩的泪水,我们这个活动一定要搞下去,让它风行中国,让它孝行天下。
2014年,在十佳孝贤评奖活动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把它扩展为国际孝贤节,活动人数从最初的二百多人扩展到数千人的规模。2018年10月11日上午,这一届的全国十佳孝贤、与会代表、各级官员、媒体记者和万余名塔沟武校的学生一起迎着太阳,高声齐颂《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
这是一个极其壮观、激动人心的场面,这是中国孝文化强势回归的特写,闻者无不动容,感慨万千。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像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一样,我们的全国十佳孝贤评奖活动已经办了15届,登封国际孝贤节也办了5届,这个活动已经成为有地方政府、媒体和群众广泛参与、有影响力的孝贤表彰活动,先后评选出175位孝贤,其中有华裔韩国人、韩国颍阳千氏宗亲会会长千成浩,美籍中国永久居民、厦门大学管理学教授潘维廉,美国汉学家、“汉字叔叔”斯睿德,美籍华人、北京陆玖文化公司董事长李昀轩,加拿大汉学家、语言学家司徒祥文等“国际孝星”5位。
这15年,对于我和刘宝山、冯振德这三个老伙计来说,很不容易,我们都已进入古稀之年,身体精力大不如前,但是,心愿就是一种力量,就是一团火焰,活一天,我们就必须坚持一天。
这是一种坚守。法王寺15年来主办孝贤评选,僧人与义工无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汗水,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协助有关人员完成遍访中国孝贤的采访,组织会议以及保障参会人员的车辆、食宿、路费,每件事都非常繁琐而具体,都不能有失误。这一切都很艰难。
这又是一种丰收。175位孝贤就是175颗孝心的种子,把故乡的乡愁播撒到中原,播撒到中国,开枝散叶,长出孝道的新绿。“先王之教,莫荣于孝”,“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传统孝道的回归,感恩之心的绽放,是上苍奖励给我们的最丰硕的果实。每当看到孝贤们手捧奖牌在众人的簇拥下灿烂微笑时,我感觉仿佛有无数鲜花从天而降。天花乱坠,四时吉祥,孝行天下,步步生莲。天下的孝子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感恩父母,感恩祖先,让我们沉浸在巨大的荣耀与幸福之中。
我看到,远处的马庄古槐亭亭如盖,苍翠如画,更远处的嵩山群峰氤氲成雾,葱郁垂阴。

释延佛禅师,俗名尚连福, 河南登封人,1980年,由依永三和尚披剃出家,法名延佛,号泓渡,中国嵩山大法王寺方丈。同时也是河南尧山佛泉寺、广东省隐贤寺、河南铁佛寺方、许昌净土寺等三十余所寺院的方丈。曾任中国政协中宗和委员、河南省佛协常务理事、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倡导孝道,兴办慈善事业,捐资助学,共捐赠善款三千余万元。



张林,曾供职于凤凰卫视出版中心,长期在西北为国戍边,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当代、解放军文艺等刊物。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